Archiv

Archiv für den Monat Mai 2021

兩天前,斷斷續續下著雨,是回醫院複診的日子。拄著兩支拐杖,背上掛著後背包,猶豫著該搭電車還是計程車,後來還是套上雨衣,選擇了電車。

照了X光片,醫生宣布:『復原得很好!可以開始負重走路了。 』
這真是我腳踝關節骨折,這一個半月以來,最開心的一天!

受傷這六個星期,都是靠雙手撐拐杖度過的。因為每天都想吃新鮮的食物,除了週末老公開車一起大採買,週間我一個人在家有很多時間,還是會一週兩次自己出門買菜,沒有多餘的手提購物籃,就直接裝進後背包,結帳也是要先將拐杖架在一旁才能空出手;煮飯呢,又站又跳,坐著不好做事,直接拉一把椅子,左腳站右膝跪;最刺激的是抗血栓皮下注射,每天固定時間,都要自己在肚皮上打一針,那是一根兩公分長的針,垂直插進肚皮脂肪裡,雖然已經打了六星期,還是要鼓起勇氣,深呼吸。

這段時間,也花了不少心力在和醫生們打交道。

德國的醫療體系比較分工,離開手術醫院後,要去家醫 Hausarzt 報到。病假單和藥物,都由家醫來開,而我的家醫生病了,現在是代理醫師。代理醫師也是幫我拆線的人 (對,不是手術醫院 Klinik),他很老了,拆線前剪刀鉗子什麼的都找不到,後來用微微顫抖的手拿小刀子幫我拆線,線很緊,我抓著櫃檯助理女士的手,也握得很緊。家醫不是專門醫師,他依據手術報告辦事。報告說,我需要六個星期靜養,並定期追蹤血栓血液指數。所以,每星期要跑一趟家醫抽血,但病假單和抗血栓針劑,代理醫師都不肯一次開給我。每張藥單都有自付額,一次拿六星期的藥,只要自付一張藥單約9歐元,分多次開藥單,患者就要自付多張藥單的金額。連藥局藥師都困惑,為什麼醫師不一次開(藥錢也不是他賺?!) 。我想要馬上開始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ie,這是可以大部分由健保給付的,但需要家醫的轉診單,代理家醫只是又讀了一次手術報告(六星期靜養),怎麼說都不肯馬上開給我,當時是術後兩星期。經過這些,我實在是對代理家醫這次受傷的實質幫助感到不滿意,所以不死心東問西問,才知道骨科診所 Orthopäde (不是手術醫院)也可以開轉診單和我的藥,所以又約了骨科。骨科半途接到我這樣一個病人,雖然態度冷冷的,還是依我的要求開了物理治療和剩下劑量的藥給我(小勝利!)。馬上打給鄰居推薦的物理治療師,要等四個星期後才能排到,好喔,我能說不好嗎,時間剛好是要去手術醫院複診的隔一天,也好,換一個安心。

關於復健,手術醫院、家醫、骨科,我都問了,明確醫囑就是六個星期腳踝不能負重,但僅此而已。醫生們重視的是,先靜養讓骨頭長好。但是,我是一個瑜伽人,相信用進廢退,活動力就是生命力。我也是一個資訊狂。拜網路發達,和手邊過去幾年收集的書,查了非常多的資料,發現,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部位的機能,預防關節肌肉退化及疤痕組織沾黏,專業運動員的傷後復健,是手術「隔天」就開始。我不是專業運動員,但是我問自己,為什麼要等身體先退化再來花更長時間補救?一開始在醫院,護理師要我睡覺也穿著石膏,那是術後三天。回家後,試著穿護具睡覺,都睡得不好,連翻身都難,膝蓋也痛,健康的腳趾關節和腳板,因為沒有活動感覺僵硬,但脫下後活動一下,反而覺得舒服。所以,手術完大概一星期,我就擅自決定,盡量減少戴護具的時間,只要在家的安全環境內,都是赤腳接觸地面走路(撐雙拐杖無負重),初期,因為腳踝腫脹僵硬,踝關節沒辦法達到正常站姿90度,只能維持骨盆前傾的姿勢,就慢慢逼自己站好,就算有點痛,有點不舒服。

骨盆平衡 & 前傾 & 後傾 – Joanne Avison 給瑜珈.健身.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

我的身體和種種資訊告訴我:只要不加重發炎或刺激受傷部位,能動就動吧。

當然,這是我自己的決定。在回醫院複診之前,其實心裡都還是忐忑不安。

前幾天,照了X光片,醫生宣布:『復原得很好! 可以開始負重走路。』

在那隔天,是期盼已久的物理治療。物理治療師一開始聽我敘述,已經是術後六個禮拜,又聽到沒有安排復健,頻頻搖頭。站在物理治療的觀點,是傷後盡早開始活動,但這不是手術醫生重視的點;強調一下,我對手術很滿意,因為醫生們都很細心,幫我找到了X光和MRI都沒看出的軟骨和韌帶損傷,也肯花時間與我說明解釋。我告訴物理治療師,我不是很乖的病人,雖然不太確定,但是已經很早就開始活動了。徒手診斷後,他告訴我:『情況比我想的好很多。 』現在我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,六個星期的等待與不安,我所做的,是對身體正確的決定。雖然因為沒有及早安排接下來的療程,以至於第二次治療又被排到一個月之後,但這次短短25分鐘的 Krankengymnastik 對我來說含金量很高,終於知道自己在家該怎麼訓練了。

國外已經有很多相關研究和網路文章,如果搜尋 “ injury RICE VS. MEAT“ 可找到;台灣也有很多物理治療師都在 Instagram 或 Youtube 分享傷後照護的新觀念。以下引用我手邊的兩本書的段落,雖然有些翻譯,稍怪。但如果不幸受傷,也許可以參考:

殺不死我們的,讓我們變得更強壯

膠原蛋白具有結合並形成我們身體編織與形狀的能力,但如果結合的太多,或因為受傷或缺少運動而變得黏稠與脫水,也會導致不舒服。隨著時間累積,有些組織往往會堆積得更緊密,並形成更緊實的氫鏈,特別是沒有使用的時候。… … 慢性壓力與不動會導致這些組織黏合甚至動彈不得,這種情形稱為「沾黏」。近來已有疤痕組織性質的全新研究領域,研究顯示在傷口癒合時,溫和的組織操作可以預防纖維組織過度生長,並降低他所導致的沾黏。

– Joanne Avison 給瑜珈.健身.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

近年關於 RICE VS. MEAT的爭論

RICE
Rest 休息:讓受傷部位休息。
Ice 冰敷:冰敷受傷部位,減少腫脹和發炎。
Compression 加壓:加壓受傷部位,以減少腫脹。
Elevation 抬高:抬高受傷部位,讓腫脹部位血液可以迴流到心臟。

MEAT
Movement 移動:依照自身疼痛認耐度來移動受傷區域。若為一般部分受傷,沒什麼好害怕。在受傷發生後立刻移動是很重要的步驟,甚至超過休息。
Exercise 運動:實際運動超過移動,目的為復健或預防受傷部位。但只限於非碰撞、高反覆次數、低強度及非耗竭的運動。
Analgesia 鎮痛:使用藥物控制疼痛,而不是冰敷。
Treatment 治療:相當廣泛的術語。包含醫師辦公室或物理治療診所以外其餘的方法。也包括替代藥物、像是可體松劑、水療、冷熱交替浴、超音波、針炙、針刺、增生療法、增加血小板數量、體外衝擊波療法及其它方法

RICE方法是傳統處理受傷的方法,MEAT則是物理治療復健的替代方法。須注意的是,在MEAT方法中,物理治療從第一天,甚至第零天就被安排。你有置換膝關節嗎?有扭傷腳踝嗎?唯一被排除的例子是韌帶或肌腱修復手術,在開始物理治療前需要錨釘和縫合去復原,這類型的受傷需要在無負重狀態下移動。… … 如果你使用MEAT方法,但沒有諮詢醫療專家,就得自行承擔風險。

– Steven Low 超越重力 徒手肌力訓練 & 體操聖經(上)